要注意,索额图早在五年前(康熙四十二年)就已经去世。时隔五年,康熙为何此时才决定清算他的两个儿子呢?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。康熙虽然早早发现了索额图的种种罪行,但始终因顾及太子胤礽的身份,未敢彻底清除索额图的遗毒。然而,随着胤礽被废,康熙再也不需要顾及什么面子了,直接对索额图家族展开了清算。

实际上,索额图一直被认为是清朝的奸臣。虽然他立下过不少战功,但他身上的“奸臣”标签始终无法抹去。较少有人知道的是,索额图不仅仅是个奸臣,他还曾参与过“谋逆”的行动。清朝史料中对他的罪行描述相当隐晦,但通过深入分析,笔者试图揭开这位历史人物的面纱,还原他作为权臣的真实面貌。

一、出身显赫,深藏大谋

索额图出身于满洲正黄旗赫舍里氏家族,他的父亲赫舍里·索尼是顺治帝临终时遗诏中提到的重要人物。顺治帝遗诏中明确规定,由四位大臣辅佐康熙帝,其中索尼的名字排在了苏克萨哈、遏必隆、鳌拜之前,足见他在朝中的地位非同一般。索尼的长子噶布喇为康熙的岳父,索额图则是其第三子,排行第二。

康熙即位后,朝堂上四大辅臣纷争不断,孝庄太皇太后为了制衡鳌拜,安排康熙迎娶了索尼家族的长女赫舍里氏作为皇后。赫舍里氏为康熙生下了嫡长子胤礽,并在其后去世。胤礽被立为太子,索尼家族的影响力随之日益增大。作为家族中坚力量的索额图,一直是太子胤礽的重要依靠。

索额图比康熙年长18岁,生于公元1636年。根据《清史稿·索额图传》的记载,他最初担任侍卫,自三等逐步升至一等侍卫。可以推测,索额图在顺治年间便进入宫中,担任了侍卫职务,并从此开始在朝堂上活跃。康熙七年,索额图首次出现在史料中,而他真正展露头角的时刻则是在康熙八年——康熙除掉鳌拜时。

尽管史料中没有明确指出索额图直接参与了“除鳌拜”,但考虑到以下几点,他很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:

1. 康熙早年就曾依赖索尼家族制衡鳌拜,而索额图作为家族的核心人物,理应站在康熙一方。

2. 《清史稿》中暗示,康熙七年,索额图被任命为吏部侍郎,然而到了康熙八年五月,他又请辞并重新担任一等侍卫。这个时间点与鳌拜的失势几乎完全吻合。

3. 鳌拜被除后,索额图迅速晋升为国史院大学士,随后又被调任为保和殿大学士,这一系列职务变动,进一步印证了他可能参与了“除鳌拜”的幕后操作。

二、才华与品德不符,深陷党争

康熙亲政后,索额图凭借其深厚的家族背景和过人的才智,迅速赢得了康熙的信任。康熙将编修《清世祖实录》的重任交给了他,并在康熙十一年封他为太子太傅。然而,索额图并未能如预期那般做出卓越贡献,反而因权力欲望日益膨胀,开始肆意打压异己,导致自己深陷权力斗争之中。

《清史稿·明珠传》指出:“索额图生而贵盛,性倨肆,有不附己者显斥之。”可以看出,索额图不仅贪污受贿,还对不依附自己的人展开打击。这里有几个典型的案例:

1. 顾八代被免职:顾八代是一位年迈的名臣,索额图曾试图拉拢他,但顾八代不愿卷入党争。索额图遂通过修改顾八代的考核评价,令其被免职。

2. 熊赐履被贬:熊赐履是康熙时代的大儒,索额图视其为竞争对手。康熙十五年,熊赐履因轻微的失误被索额图发动党羽弹劾,最终被革职。

3. 与明珠的恩怨:明珠是一位后起之秀,最初与索额图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,但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,明珠站在了与索额图对立的立场,支持康熙推行削藩政策。索额图视此为威胁,甚至在康熙准备对其进行奖赏时,提出建议要杀掉明珠,结果康熙明察秋毫,并在庆功宴上表扬了明珠。

三、三次敲打,渐行渐远

随着权力斗争的加剧,康熙对索额图的不满愈加明显。康熙十九年,康熙送给索额图一个“节制谨度”的牌匾,暗示他需要自我约束。然而,索额图并未察觉到这一警示,反而提出辞职,理由是身体欠佳。康熙勉为其难地同意了他的辞职,但改为赋予他较低的职位——内大臣。

接着,康熙又两度对索额图进行敲打。康熙二十三年,因索额图未能有效管理懒惰骄纵的弟弟心裕,康熙直接将其重要职务一一取消,只留下一个佐领的职位。这一做法显示了康熙的彻底失望和对索额图的警告。

四、图谋不轨,死于囚禁

康熙四十年,索额图终于提出了退职的请求,年迈的他希望过上平静的晚年。然而,康熙的态度已不再温和。在康熙四十二年,索额图被秘密逮捕,囚禁在宗人府。康熙的公开指控称,索额图不但“结党妄行,议论国事”,甚至在侍疾时,也表现得对皇权不敬。

最终,康熙宣布了索额图的死讯,并以“四大罪状”为由处死了他:一是贪污受贿,二是弟弟心裕犯罪,三是结党营私,四是藐视皇权。索额图被囚禁在宗人府中,最终死于非命,年过半百。

索额图的死,表面上看似康熙对一个不知悔改的大臣的惩罚,实际上,却是康熙为自己的政权清除掉了一个潜在的威胁。五年后,历史才逐渐揭露,索额图被杀的真正原因,是他曾图谋反叛,试图通过党争和权力斗争推翻康熙的统治。

在康熙四十七年,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,康熙深感痛心疾首,背后的权力更迭最终也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